每周去动物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两岸财税 发布于2020-07-11 19:40 阅读数 16764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氢键”(ID:ISEEYOU_CHEN),作者:氢键,找邦企头条经授权发布。

我和两个孩子热爱动物园。自从去年办了长隆飞鸟乐园的年卡之后,我们几乎每周都会去一次。豪不夸张的说,我们可能是全中国拜访长隆动物园次数最多的家庭(年30次)。不少朋友好奇我们频繁的去动物园都做些什么,孩子会不会腻。我借这个平台把游园体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年前的初夏,女儿即将满三岁,儿子也快过周岁。我开始考虑带他俩儿持续的参观动物园,期望享受户外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热爱动物的心和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我搜索了广州的动物园,总共有三座。它们分别是长隆野生动物园,长隆飞鸟乐园,和广州市动物园。因为地属华南地区,得益于气候和经济两大优势,这三座动物园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是非常高的。

综合孩子的年龄,体力,安全性,和出行便利等因素的考虑,我对比了三家动物园,最终选择了长隆飞鸟乐园。飞鸟乐园有300多种动物,覆盖了鸣禽类,攀禽类,陆禽类,猛禽类,涉禽类,游禽类,总共6个生态类群。相较于野生动物园来说,鸟类动物园依旧算是冷门园区。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长隆集团还有一个飞鸟乐园。冷门意味着人少安静,动物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展现出自然行为,很适合小孩子观察学习。

在动物园中,儿童可以在开阔的自然环境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去亲密的感受每一种动物的独特之处。这种亲近自然的体验对于以室内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城市儿童尤其珍贵。阳光,树林,水道,即使是人工打造的生态系统,都是可以帮助孩子们拓展对生活环境的认知维度的。而且,动物园的人造自然环境相对于纯野生的环境来说,更加安全,适合年幼的孩子初步探知自然世界的需求。

我的两个孩子很享受每周一次的动物园之旅。在那里,他们倾听着每种鸟类发出的声音。空中鸣禽的叫声,水中涉禽的扒水声,栖息在榕树间的攀禽使树枝摩挲引起的声音,此起彼伏。亚热带地区的盛夏时节,虽然太阳炙烤,但是孩子们置身于天然的绿色屏障之中竟也不会觉得太热。时而遇到暴雨,他俩不会烦恼和抱怨。他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显然是受到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那么,我们是如何游玩动物园的呢?解答之前,我先把曾经在动物园中观察到的情景描述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下。“宝宝,这是长颈鹿。” “快看,这是斑马,它们住在非洲大草原。” “儿子站好,和老虎拍张照。” 家长们带着孩子在每种动物前停留的时间平均1分钟,让孩子简单看下动物,知道它们的名字和家乡,最后拍个照就完成了对这个动物的认识。有的家长会帮孩子读一遍展板上的内容,但是当孩子显露出希望停留更久的意愿之时,家长会建议“前面还有更好玩的动物”,然后带着他们匆匆离开。

当我们把带孩子游玩动物园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走马观花的看一遍陈列在展区中的“动物展品”时,我们是否会忽略了动物园的动物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这些来自本土和世界范围内的动物群体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到底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带孩子游玩动物园,可以帮助孩子与动物建立起什么样的连接呢?

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并设立了一个新的假设。假设我们换一种思维,变被动观看为主动探索,充分的发挥家长和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把游动物园这件事设定为我要陪着孩子去探索动物本身和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那么,我们是否会有更好的游园体验呢?依据这样的假设,我开始寻找关注动物本身,与它们建立联系的方法。我尝试选择贴合两个孩子兴趣的鸟类,从外观形态,自然行为,生活环境,到医疗科研等方面引导他们广泛观察,深入探索,开放讨论。与其说这是一种游玩方式,不如说是一套在游玩中践行的自主探索动物世界的方法论。这个方法帮助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现了动物园中许多被忽略的乐趣。

以下介绍我的方法。

去动物园之前,我们会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动物园的面积很大,看看以下数据:长隆野生动物园和飞鸟乐园有2000亩左右,广州动物园有630亩。幼儿的体力和专注力有限,一天之内想要兼顾所有的区域对于大人和小孩来说会比较辛苦。因此,我会提前和孩子商量,做出取舍,划定区域。动物百科全书和园区地图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参考。我们一起共读讨论,选定动物和探索主题。到了动物园之后,我会给足两个孩子充分的时间和耐心,积极引导他们观察,提问,和讨论。

举个例子吧。

我们在犀鸟科区域讨论过鸟类的行走模式。女儿和儿子喜欢模仿犀鸟的跳跃,这是我们在动物园经常玩的游戏,灵感来源于传统“五禽戏”。玩累了,大家坐下来休息,边喝水边观察犀鸟,鹦鹉,八哥,和琵鹭。我尝试引导他俩儿看鸟儿的行走方式。等待了足够的时间,女儿提问了。“为什么有的鸟是双脚一起跳着走,有的鸟是像我们人类的脚一样一前一后的走?”我听到她的提问时,开心极了。小姑娘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鸟类步态的区别。于是,我们从鸟类的栖息地,食物来源,体型大小,腿部结构,和能量消耗等方面共同探讨了她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宏大,但是没关系,只要我们用儿童可以接受的语言和他们聊天,现场的互动性是很高的。这就是一种以探索动物本身为主体的游园方式。我们获得的乐趣大部分来源于我们的主观参与。

再比如,上个月,我在朋友圈中直播过黄金蟒的难产手术。

这个机会实属偶遇,所以我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足了他们4个多小时的观看时间。手术进行中,四岁未到的女儿和我讨论着蟒蛇的解剖结构和医生操作的每一个细节。手术结束后,她已经可以归纳出动物手术的步骤,并能解释每一步的作用了。除此之外,我们还讨论了黄金蟒难产的原因,以及它们在野生环境中的生存无奈。女儿从最初对于蟒蛇的一丝害怕,到后来愿意了解环境对蟒蛇的影响,并且担忧野生世界之中蟒蛇的生存现状。这样的认知成长是令人宽慰的。两岁未到的儿子旁听着我们的交流,看了上半程,睡了下半程,回到家竟也主动的在百科全书中找到了黄金蟒的图片。我呢,坐在他们俩旁边,时而发问,时而解释,时而讨论,活跃着气氛。如此游动物园,是不是更加有趣了呢?

当我们变换游园思想,把自己的关注点对焦在动物身上之后,我和孩子们变得更加主动的想去深入的了解与这些动物相关的所有信息。由此得来的乐趣更加宽广,同时也是非常持久的。读到这儿,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什么我们每周都愿意去动物园,每次都会待很久的原因了吧!通过这一年的游园,两个孩子逐渐意识到动物们和他俩儿的生活环境其实是相通的。动物群体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也是需要被关注和爱护的。这一点悟道对于幼童来说非常难能可贵。我想,这也应该是动物园的存在对于人类社会的正面意义所在。

我曾参观过新加坡,美国,泰国的动物园。优秀的动物园有一个共性,园区通过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游览者和动物们建立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可以帮助游览者获得休闲娱乐和知识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对于自然环境应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最终将所有的收获和感悟付诸于日常行为的改善之中。这种行为的改变可以让人类和动物都能更好的和谐相处。

目前,我们国内还没有世界水准的动物园,所以我在带娃的过程中坚持学习和思考,期望探索更具科学性的游园方式。我们在游园思想上的变换,是会影响到我们的游园行为,甚至从长远的意义上来说促进动物园的发展进步的。

我会继续分享我们在动物园的游园经历,目前主要是在长隆系统下的动物园。我会按照动物园中的不同片区来总结我和孩子探索动物世界的交互体验。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去动物园之前阅读过我的这些分享,应该是会起到点拓展游园思路的作用吧。感谢阅读~

本文内容转摘自互联网,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违规或侵权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站主编18965174262(同微信),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