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维被查,维他奶下滑,豆奶会不会成为“历史”

冠通财税 发布于2020-06-10 10:55 阅读数 16407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消”(ID:fbc180),找邦企头条经授权发布。

采访、撰文:乔帮主

编辑:橘子

维维股份被立案调查,维他奶被“沽空”,豆本豆被曝产品滞销也时有发生……

经历了短暂的豆奶热后,老牌豆奶企业始终无法破解增长放缓的困局;新入场的企业则发力营销,寄希望于豆奶成为新的增长点。

残酷的是,维维豆奶“坠落”后,各品牌混战多年,豆奶饮品行业一直未出现领军者。并且,在植物蛋白饮料重新崛起的当下,国民饮料豆奶的市场份额却持续被压缩。

那么,留给豆奶企业的时间还剩多少?

01 陨落:昔日豆奶大王被查

如果不是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不少人早已忘了昔日的“豆奶大王”。

早在两个月前,维维股份曾自爆,第二大股东维维集团违规占用上市公司维维股份资金合计9.44亿元。

这不是维维股份首次信披违规。2019年11月,维维股份就因股票交易未及时披露,受到上交所监管关注。

短时间内数次被曝光,说明成立28年、上市20年的“豆奶之王”,多年累积的问题开始“井喷”。

1992年,维维豆奶在江苏徐州豆奶粉厂下线,为了推广,花了10万元买断当年最火的电视剧《渴望》在徐州的特约播映权,“维维豆奶,欢乐开怀”一炮打响。

5年后,维维豆奶销售额达到13亿元,市场占有率70%,并且连续十多年独霸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3年后,维维豆奶成功上市,登陆上交所,但谁也没想到,从此维维豆奶却在投资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牛奶、白酒、煤矿、金融、茶叶、房产,这些年,维维股份一直在玩跨界,但赚少赔多。

维维股份先后收购枝江酒业和贵州醇酒业,前者到2019年被补缴4年、2.07亿元税款,跌到“谷底”;后者连续五年亏损3.08亿元,最终卖给母公司了事。

2007年,房地产热,联合中粮成立房地产公司,随后选择退出;2011年收购煤化公司,次年该公司亏损200万元;2013年收购茶叶公司,次年茶类收入开始持续下降,到2019年茶类收入同比减少5.69%……

在投资的道路上,维维股份没有创造奇迹,成了接盘侠,接一次亏损一次,屡试不爽。

不光副业失手,主业也大幅下滑。2013年开始,中国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开始高速发展,维维股份忙着卖茶,无暇顾及。彼时,伊利、蒙牛等多家食品巨头开始入场,维维股份以不变应万变,坚信“维维豆奶始终能开怀”,不仅没有尽早研发受市场欢迎的即饮豆奶产品,而且逐年减少研发费用,近三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03.49万元、548.24万元、182.23万元。

盲目出击,策略不当带来的后果是:2015年-2019年,维维股份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5年。

《2019-2025年中国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维维豆奶的市场占有率仅有0.51%。

如今,维维股份市值也从高点的250亿跌至目前的52.5亿,缩水近200亿。关于“投资”的故事,维维豆奶没讲好,而维维豆奶的味道也成了过时的味道,很难“开怀”了。

02 沽空:“港股小茅台”受阻

今年是维他奶品牌诞生80周年,也是维他奶最糟心的一年。

之前,维他奶经历了最美好的十年,股价由2009年3.5元飙升至2019年历史最高点46.83元,市值增长13倍,被誉为“港股小茅台”。

但今年1月,做空机构Valiant Varriors发布做空报告,维他奶涉嫌“财务欺诈”,虚报中国内地利润,持续做假账,编造增长神话等等诸多问题。

虽然,维他奶迅速做出回应,股价也应声上涨,但没有维持多久,股价持续暴跌,2月一度下探至23港元,市值不足250亿港元。

截至6月9日,维他奶股价维持在29.6港元,跟去年最高点市值相比,减少将近一半。

除了做空报告,维他奶维持增长的中国大陆业务也开始放缓,究其原因,除了柠檬茶份额下降外,其豆奶业务始终无法有突破。

在业内人士看来,维他奶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比较早,但与柠檬茶相比,渠道和销路一直未畅通,尤其在北方市场几乎毫无建树。

维他奶的市场策略相对保守,每次进入新市场,多是先从别处调货试探,市场有起色后才开始建厂,做渠道投入。

曾有机构做过统计,除华南市场外,其他地区维他奶系列产品覆盖率极低。

甚至有维他奶代理商直言不讳:“渠道把控不严导致市场价格体系混乱、市场培养费用低、内部高层变动等都逐步加剧了维他奶如今的困境。”大多数北方中小型超市有维他柠檬茶,但无维他奶。

3月,维他奶发布的盈利预警显示,公司2020财年利润整体下滑高达25%-35%。公司解释称,主要系因各地的市场计划及供应链运作受疫情影响而无法正常运营。过于依赖线下渠道,应对危机反应慢,疫情期间维他奶几乎毫无作为。

其实,早在2019财年,维他奶中国大陆的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就已经下降了13%。

为了改变颓势,维他奶推出了无糖豆奶、低糖豆奶等多种豆奶新品,但市场反应平平。

另外,维他奶似乎意识到了品牌营销的作用,投入巨资赞助综艺、策划网络营销事件,仅2020财年上半年,经营费18.55亿港元,增加8%。其中,市场推广、销售及分销费用12.98亿港元,增加7%。

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错过了进入北方市场机会,维他奶能否止住下滑趋势,现在看来还是个未知数。

03 混战:群龙无首前景难料

据预测,我国豆奶销售额在2020年将高达100亿元。但市场上并未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各家企业一直在混战。

重点是,我国植物蛋白饮料市场细分为核桃、杏仁、椰汁、豆奶四大品类,其中核桃露有养元饮品,椰汁有椰树牌,杏仁有露露,三大细分品类均有龙头企业,格局相对稳定。而豆奶起步较早,如今面临的竞争也最为激烈。

在维维豆奶逐渐没落,外来的维他奶营业额逐年提高的基础上,各大饮料品牌纷纷布局豆奶业务。

最先入局的是蒙牛。2014年,蒙牛与美国WhiteWave公司合资引进美式植物蛋白饮料品牌Silk(植朴磨坊),拥有良好技术、丰富市场经验、蒙牛成熟团队,被外界称为完美之作。但历时5年,换了四任领导,三次配方,推出美式豆奶产品后,团队解散,合作告吹。

2017年,伊利推出“植选”豆乳产品,打造第一个非乳品类,借助强大的渠道资源和品牌优势,加上广告“狂轰滥炸”,但并未见成效。两年后,植选升级推出无糖植物奶产品,天猫旗舰店月销量仅有2000+。

2017年4月,达利食品推出了即饮豆奶产品“豆本豆”,在演员孙俪广告代言下、一路飙升,上市两个月销售额即突破2亿元,当年便完成了10亿元销售目标。但2018年2月,豆本豆便爆发了库存问题,大部分产品积压在经销商手中,面临过期。

达利食品为了缓解产品老化的压力,持续发展豆奶业务,丰富产品线,推出多种口味的维甄豆奶,对标牛奶,“豆本豆到2025年达到100亿”。但自推出豆本豆品牌以来,达利食品历年财报里,始终未单独公布过豆本豆业绩。

另外,豆奶产品还成了一些企业进入植物奶市场的实验品。统一推出“诚实豆”即饮豆奶,九阳豆浆推出“美豆美味”PET瓶装款,一时间豆奶市场狼烟四起,巨头林立,但缺没有一家能独当一面。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豆奶产品还总被质量问题“拖累”。2017年-2019年,维他奶连续3年上黑榜,还都源于原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海关总署的公开发布。黑猫投诉平台上,维维豆奶粉有虫子,豆本豆变质等投诉众多,严重影响了品牌美誉度。

豆奶,始终未有一个明细的定位,作为早餐,和牛奶相比,成本低但工艺流程复杂,市场售价和牛奶产品相差不大,消费者在选择奶制品时,不会把豆奶作为选项,市场教育远远不够,而如今豆本豆对标牛奶的想法,恐怕也很难“站住脚”。

另外,新的植物蛋白产品也在不断蚕食传统豆奶市场,燕麦奶成了各大品牌的新宠。星巴克联手瑞典燕麦奶Oatly,在全国门店提供燕麦奶基底选项;英国知名冷萃咖啡公司Minor Figures推出有机燕麦奶,登陆天猫旗舰店……

在如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中,没有颠覆性产品、没有新故事,无论是资本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买单,靠吃老本过日子,显然不能持久。

但就趋势而言,未来还会有更多植物奶产品被研发和推广,如果豆奶产品不改变,怕是只能走进历史,成为回忆了。

本文内容转摘自互联网,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违规或侵权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站主编18965174262(同微信),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