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大火,伊利、统一纷纷布局,露露、六个核桃们能“浪”起来吗?

勤天财务 发布于2020-08-14 11:45 阅读数 14209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消”(ID:fbc180),作者 司马一

似乎是一夜之间,人造肉就火了,然后是植物奶、植物小零食、植物酸奶甚至植物调味料,这些品类背后是一个共同的概念——植物基。

植物基俨然已成为食品行业里的一把火。可事实上,与“植物基”有关的产品早就有之。比如,十几年前就有了的承德露露、海南椰树、六个核桃……和近两年打着“植物基”概念出炉的新品相比,可谓“鼻祖”。

只是,近年来,“鼻祖”们相对低调,业绩也不够提振;如今,“植物基”成为风口后,他们会借机乘风破浪吗?


01 火遍全球的概念

“今年,但凡有个行业会议,就会提到‘植物基’。”这是一行业内人士对“植物基”火了的直接感受。

可要论“根源”,实际上要从去年春天“人造肉”的“横空出世”说起。

一时间,各大食品公司都在积极地研发和生产“人造肉”产品,之后,相关概念股开始猛涨。无论是真正做出了人造肉的、宣布研发人造肉产品的、还是人造肉的原料供应商,只要和“人造肉”沾边,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或多或少的一波红利。

更重要的是,Innova Market Insights曾经预测,2020 年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植物基革命”,这一年会成为该品类的爆发元年。

食品工业分析公司Foodable Labs的一篇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植物性饮食消费已经增长了300%。相比传统品类的增长乏力,植物基的高速崛起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尼尔森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植物基食品销售额超过33亿美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50亿美元大关。且植物基已经连续四年入选行业十大趋势,排名逐年上升。

前述的Innova Market Insights,二十多年来一直追踪全球食品饮料行业的创新趋势,其对于“植物基”的发展,在2017年定义为“植物的突破”,2019年提出“植物王国”,并预测2020年会掀起“植物基革命”。

革命?对!革命!

数据告诉我们,“植物基”相关市场一路高歌猛进。

Research And Markets 的市场报告显示,2020-2024年,全球植物基蛋白质市场以1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4年市值将达到355.4亿美元。

从趋势回到当下,植物基最大的市场在美国。

尼尔森数据显示,2018 年,美国发酵植物基产品销售额增长60.9%,成为各大品类中的增长明星;植物奶已经占到美国15%的奶制品零售市场,还以每年50%的速度激增;植物肉在美国的销售增长了23%,目前整体规模超过7.6亿美元。

在美国的超市里,植物基相关的食品已经很常见。无论是素食香肠、燕麦奶还是豌豆蛋白质奶昔,可谓琳琅满目。而Impossible food公司早在2016年推出的Impossible Burger已经成为了众多受众喜爱的外卖小吃。

亚洲地区,对于豆类食品本来就比较喜爱的日本民众自然更容易接受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的植物基食品。一位在日本学习工作12年的冯女士对快消君表示,日本人的饮食比较健康、清淡,“去年开始,植物类食品开始流行,其实我们也没觉得是什么特别新鲜的概念,只是新出了很多品种,可以尝试一下。”

02 “植物基”并不新鲜

植物基,到底是个啥?字面意思就是,以植物为基础。

比较“正式”一点的解释是,以植物蛋白作为替代蛋白应用到食品中。但是,这种替代要求比以往的简单素肉或者素食要求更高,因为。它期待达到的目的是在结构或者味道上能够取代动物蛋白制品带来的体验。

按照这个概念,植物基食品虽然是这几年才火的,但绝对不是这几年才有的。

最初,对于植物基食品的尝试是为了适应那些对牛奶过敏和乳糖不耐受的人。后来,一些素食主义者和宗教主义者开始成为植物基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

从植物基产品的原料来看,也经历了从单纯替代牛奶发展到很多含乳品类,从而形成了大豆、椰子、扁桃仁等原料。

经过多年发展,植物基产品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包括植物蛋白饮料、人造肉、植物奶油、植物肉等。

甚至,韩国生物技术公司Phyto还推出了一款特别的食用盐PhytoSalt,它不是海盐、井盐、矿盐、湖盐或者土盐,而是一款来源为海篷子的植物基食用盐。这是全球第一款,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款100%植物原料的有机盐。

总的看来,从2008年-2019年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植物基食品已经从一种小众需求逐渐走向大众。

所以,植物基的概念和食品大火,并非一蹴而就,是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和积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并不新鲜。只是近两年被大众和媒体广泛关注,才好像突然之间成了爆款。

“植物基”的火,自然吸引了很多公司的目光,无论是巨头还是初创公司都想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

达能首席财务官Cécile Cabanis 在两个月前德意志银行全球消费品大会上谈到了对做大植物基(植物蛋白)产品的思路。其实,早在2018 年达能就提出做植物基产品,当时定的年销售目标是17亿欧元,到了2025年,其目标是要实现50 亿欧元。

植物肉领域,初创品牌,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都受到了资本市场青睐。

Markets and Markets估计,植物肉市场2019年的价值为121亿美元,并将以15.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279亿美元的价值。

03 植物基饮料在中国

如果说植物肉在海外市场已经颇有存在感了,那么在中国,它还真的是近一两年才火起来的。

可在植物基的相关产品中,植物蛋白饮料应该是较早出现在中国市场的植物基产品品类。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有些明星和运动员的圈子里就已经有了“素食”和“植物”的概念。而彼时也已经有了植物蛋白饮料,比如,露露杏仁露以及后来的六个核桃。

这些品牌,也都经历过“很火”的时候。

快消君记得,大概是小学的时候,外出吃饭第一次喝到露露杏仁露,和此前喝过的一些饮料相比,实在是接受不了那种味道,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每每外出喝露露似乎成为一种时尚。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不是因为什么“植物”和“健康”的概念,只是因为那是一种新出的饮品,而且还和其他的不太一样,是“杏仁做的”。

就像前述说的,除了露露,椰汁、六个核桃都是植物蛋白饮料。这些企业也都在饮料江湖里各领风骚三五年,可近几年,却都变得“温吞”了起来。

到了2017年,豆奶品类爆发。

达利将豆本豆打造成了超级单品、伊利推出植选浓香豆乳、维他豆奶北上……植物基饮料渐渐有了“群众基础”。

2019年“双11”,植物蛋白饮料超过可乐等传统超级单品,成为颇受消费者青睐的“国民饮料”。

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植物奶市场规模达536.9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7%。

去年,植物基概念在全球的火爆也直接推动了中国植物蛋白饮料的发展。

根据天猫产品创新中心近日发布的《2020年植物蛋白饮料创新趋势》白皮书显示:2020年天猫线上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增速高达800%,植物蛋白饮料在饮料市场中成长贡献15.5%,排名第三,成为驱动饮料市场增长的高速引擎。

因为出现时间较早、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产品能被更多人接受,所以,某角度而言,植物基饮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植物基产品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相较而言,包括植物肉在内的其他植物基产品在中国还处于“星星之火”的阶段。

04 谁能在风口“飞起来”

在中国市场上,尽管植物基饮料品类还没有出现绝对的领军品牌,但在细分领域已经有部分头部大单品,比如,六个核桃、承德露露、海南椰树,它们分别占据核桃乳、杏仁露、椰汁饮料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为了巩固市场地位,它们也在继续研发和创新。这些企业心知肚明的是,即使资格较老,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光凭资格是没有用的,打得下江山还要守得住江山才是硬道理。

植物基饮料领域,除了有伊利、蒙牛、统一等食品饮料巨头的入局,就连做豆浆机的九阳和“永和”都已经推出了相关产品。网红品牌喜茶、乐乐茶、奈雪的茶等也都分别上新了豆豆波波冰、麻薯豆乳鲜奶茶、豆奶宝藏茶等植物基饮料。

再看国际品牌。可口可乐在中国首次推出了AdeZ植物基饮料,正式入局中国植物饮料市场;瑞典燕麦奶品牌Oatly也推出了相关产品;太平洋咖啡、星巴克等的菜单上也早就有了豆奶拿铁。

不论是植物饮料里的哪个细分品类,均竞争者众,呈现出同质化发展的现象。这种“背景”下,无论资格老的“鼻祖”还是后来者,谁是先驱谁是炮灰还都不好说。

谁能抓住消费者、留住消费者才能走得更远。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消费者选择食物的时候都是通过色、香、味来评估,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诉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植物基相关产品才会被关注。

但是,毕竟是食品,架不住很多消费者嘴上要健康,身体很诚实。“好吃、好喝”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所以,一旦植物基食品的口感没办法吸引消费者,就会让产品的竞争力大打折扣。对于植物基产品而言,除了自带的环保、创意、高价等标签外,口感对消费者而言,依旧很重要。

但对企业而言,除了口感,配方、优质的加工工艺、有颜值的包装,也都是需要走心的。换言之,尽管植物基的大风已经刮起来了,但被卷入风口的这些企业们,谁能“乘风破浪”、“飞得很高”,真的难说。

本文内容转摘自互联网,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违规或侵权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站主编18965174262(同微信),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