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又发招聘启事,资深HR解读寺院的“佛系”用人哲学

禧睿财务 发布于2020-08-13 10:40 阅读数 2446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领英HR精英汇”(ID:LinkedInChinaHR),作者 黄兰兰。

近日杭州灵隐寺发布招聘广告,需2名文职员工,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不用出家,也没有绩效考核。寺庙前文宣部员工90后小伙赵莲贵也现身说法KPI不强求,一切随缘。

这则招聘广告因特殊的甲方(寺庙)背景和对乙方的低要求(无绩效考核),而引得上千人投递简历,和几十万人关注。

学历本科、KPI随缘,HR你怎么看? 

“不必强求,一切随缘。”当灵隐寺的法师双手合十,缓缓吐出这几个字,凡尘之中为“996”所累的人,想不心动都很难。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作为HR,如果你仅仅以为这是寺庙为了宣传所用的一种手段,那就太低估它了。这一则看似简单的招聘广告,其实,里面涵盖了如同寺庙本身的用人哲学和智慧。

招优秀的人,不如招“同路人”

我们先看看灵隐寺前文宣部员工90后小伙赵莲贵他当时是怎么入职的,以及这份工作都需要做些什么呢?

赵莲贵回忆当初的入寺笔试,考题是《如何文明进香》,两小时交稿,莲贵开动了脑筋,悄悄用手机搜了下标题,后来他成为了第一个交卷的,也是唯一一个按时交卷的人。 

入职时,师父双手合十对他说,“其实,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你上网搜了答案,阿弥陀佛。”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了,既然早就知道赵莲贵是抄了答案,为什么还要录用他呢?

足以说明,赵莲贵并不是当时求职里面最出色的那个,据赵莲贵自己说,当时面试时几乎就是闲谈,寺里的大法师当时也出面了,据说就是为了看看他“合不合眼缘”。

所以,除了赵莲贵有过3年运营公众号的经验,符合基本的要求,让他从一千名应聘者里脱颖而出,被千年古刹灵隐寺收入囊中或许更多是因为“合眼缘”。

而这种眼缘,不就是寺庙最终认为赵莲贵才是那个自己要找的“同路人”。

同路人,代表着同样的生活方式,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人生理想和内心坚守的信念。

试问,这样的人,怎能用世俗的KPI来考核来约束呢,因为他会自我驱动。

这件事情就是他自己想要做的,代表着他的生活方式和一种理想,抱着这样的信念,工作表现怎么会差呢?

认同企业“老板”

这里的“老板”不局限于企业创始人、投资人或股东,也包括候选人的直接主管或上级。

尤其是管理岗位,或职位越高,越重视这个层面的吸引。也就是这个层次的人,相比较显性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短期收入,他们会更注重隐性的以及与人有关的层面,比如工作氛围、团队状况,企业文化。

而企业文化往往就是创始人文化、老板文化,尤其在一个初创企业或中小型企业体现的更为明显。

我有一个HR朋友放弃了之前在大型国企的稳定工作,却接受了一个只有一百人不到的私营企业的offer,我问她图什么。她说因为和这家企业老板很投缘,因为一次活动,他听了老板在那次活动上的演讲,很受启发,并且老板也很赏识他,两人经过一年多的互相了解,让他最终接受了对方抛过来的橄榄枝,选择了加入。

可能这家企业也给了他不错的收入,比如期权或股权,但如果没有对老板这个人的认可,大多数人是不会下最终的决定的。这就像投资人,投资一个企业,除了商业模式,也会看是否认可这个创始人以及创世团队。

因为与我们天天相处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公司。能给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样也是人。

认同企业产品

尤其是销售岗、产品岗、技术岗等和公司产品最联系紧密的岗位,尤其会看重这家企业的产品。产品是如何生产或开发出来的,如何交付给客户的,又是如何通过产品来获取价值的。

如果候选人不认同公司的产品,就无法给公司带来产品价值,因为他对公司的产品不感兴趣,无法共情,自然就无法激发他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再有能力,也很难发挥出来。

我有一个HR朋友曾经招过一个市场经理,老板看了很多人,都不满意,好不容易选到一个候选人,形象气质佳,大企业工作背景,有多年市场销售以及管理经验。于是,火速敲定offer,人选如愿入职。

但没想到,一个多月,人选就主动离职了。还是在HR多次找到对方沟通,想要挽留的情况下,对方不得不道出原因:因为公司的产品。

他说他也尽力了,但因为实在是对朋友公司的产品提不起兴趣。和自己之前的产品特点、产品销售模式完全不同,认为这个产品太低端,很难激发他的驱动力。

包括候选人是否认同企业的市场前景、发展战略等等。

认同老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是否认同这家企业的文化、创业理念;认同产品,代表了他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这也是赵莲贵被认为是那个让大法师认为最合眼缘的人,以及赵莲贵愿意选择在寺庙呆上两年多的原因,因为互相合眼缘,且彼此认同。

你的企业靠什么来管理你的员工?

寺庙和企业一样,都需要规范化的运营,那企业运营,其实都需要绩效管理,只是管理的工具和方式不同。

绩效管理一般有四个层次,分别是行为层、目标层、战略层、文化层。

行为层强调过程

比如一个主管,尤其喜欢抓员工的在岗、出勤,为了及时看到员工是否真实在岗,他会自己每天早早来公司监督,这样的管理者会认为,只要你动作对了,我能监管到你的行为,结果一定不会差。

这样的管理者会比较强调制度,典型的通过行为来管控过程,有非常严格的纪律。

目标层强调结果

还有一种主管正好相反,他不要求员工完全按照朝九晚六的方式,员工可能晚了个半小时到公司,甚至还提前半小时离开公司,他可以接受。但前提是你得完成我给你定的目标,否则绩效就会被扣分。

这就是通过目标来管理的管理者,相信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我只关心结果,不在乎过程,给我讲故事没用,给我结果和数字就好了。

战略层强调方向

而战略层的管理者呢,他相信这么一句话,“只要方向对了,不管多远都能到达”。

这就像你给上级汇报具体工作,还没讲完,领导直接打断你“这些事情都不重要,我上次和你说的那几件事情你规划的怎样了?”

这样的管理者他关心的不是当下,而是长远的战略规划。他更在乎你的是不是在做对的事,而不是说把事情做对就够了,他强调的是你要确保你在做对的事情。

文化层强调梦想

还有些公司,他根本就不给你定指标,他也不考核你的行为,当然它的战略是很清晰的,但他不去考核这个战略,那是什么呢?他说他只需要找到有同样梦想的人。

今天硅谷很多企业都是用这种方式,他们其实并不给员工定指标,他也不去考核员工的行为,但是他找的人确实是跟他有同样梦想的人。

包括我们的灵隐寺也遵从这样的方式和理念,通过自身要么独特要么强大的文化来吸引人和管理人。在绩效管理当中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所以你会发现不同的企业,管理员工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每个层次都有适合的场景,不同的企业适合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本质上没有最好的模式。

本文内容转摘自互联网,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违规或侵权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站主编18965174262(同微信),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