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促进减税降费落地生效的思考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我国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其中,2019年实施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达2.3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我国减税降费进一步加力,前三季度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为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和促进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减税降费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做好减税降费工作,确保政策落地生效,让企业轻装上阵,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而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是当前的重要改革任务。

  “互联网+”通过信息互联网的集成和连接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实现增量效应;“大数据×”通过对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关联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实现智能化,产生乘数效应。“互联网+”可实现减税降费的差异化精准辅导、自动化便捷享受、透明化立体监督,“大数据×”可实现减税降费直观有感呈现、及时准确评估、科学完善优化,对减税降费落地生效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一、近年减税降费持续加力的背景和预期效应

  (一)减税降费持续加力的背景

  近年来,减税作为宏观政策工具的作用不断提升。从国际看,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过程十分漫长,长期使用的货币政策如降低利率等政策空间和边际效用变窄,减税在稳定和促进经济中的作用受到重视。2017年美国通过减税法案以来,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相继推出税制改革和减税措施,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减税作为重要的宏观政策工具。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仍在持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尚未完全建立,各种新旧风险并存叠加,风险应对的难度与复杂程度增加,减税降费将是协调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重要政策工具。实践证明,我国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取得显著成效。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纳税报告》,2018年我国企业实际应缴税费在利润中的占比为64.0%,2019年下降至59.2%。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和消费成为发展的核心动能,公平和共享成为发展的价值追求,新发展阶段对税收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着眼于提升经济活力和创新力,通过减轻税负、完善税制和定向税费减免等综合措施,更好发挥税收的引导作用,实现扶持创业、激励创新、促进公平等多重目标。

  (二)减税降费的预期效应

  1.降低企业资金压力,促进企业盈利和良性发展。减税降费可以降低采购价格,缓解资金压力,改善成本结构,提升企业获利能力和利润空间,有利于实体企业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大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更加持久的良性发展。

  2.促进经济增长,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从供给看,减税降费降低了企业负担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于支持民间投资、增加劳动就业和促进创业创新,推动了总体供给增长。从需求看,减税降费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价格支付,刺激消费增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宏观需求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

  3.稳定市场信心,增强发展动力。减税降费本身对市场产生了广泛影响,更重要的是,鲜明的政策导向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改善发展预期;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又反过来影响市场主体的当期决策。因此,减税降费可以提振市场预期,增强经济发展长期动力。

  二、当前减税降费的政策特点和实施关键

  (一)减税降费的政策特点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实质性减税。增值税税率的连续下调,带来实质性减税效应;个人所得税改革总体上降低纳税人税负,以工薪收入为主的广大中低收入人群享受改革红利显著。

  2.坚持以普惠为目标,突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免征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由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放宽至月销售额不超过10万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万元提升至300万元,同时资产、人数规模限制也大大放宽。大量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享受减税降费红利,普惠性特点显著。

  3.坚持为改革增动力,突出税费同降优化营商环境。大规模减税的同时,配套推进社会保险费降率和“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主体有形负担、无形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增值税与个人所得税改革都是综合性税制改革,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减税降费的实施关键

  1.及时全面落地,实现应享尽享。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纳税人财务管理水平和税务机关管理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实施减税降费,基础在于政策措施及时全面落地,既做到应享尽享,又杜绝违规享受。

  2.畅通传导链条,促进减税有感。减税降费红利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在市场竞争、供求关系博弈中,由消费者和产业链上的企业共享。实施减税降费,难点在于畅通传导链条,帮助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中低收入人群分享减税红利,提升改革获得感。

  3.及时评估调整,确保生效增效。最大限度发挥减税降费的政策效应,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是减税降费的最终目标。实施减税降费,重点在于准确评估政策运行效果,科学调整政策方案和落实措施,确保减税降费发挥预期效应,超越预期效应。

  4.融入“放管服”大局,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减少交易成本和无形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实施减税降费,立足点在于融入“放管服”改革大局,带动整体营商环境优化。

  5.用好技术手段,助推精准生效。互联网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可以帮助税务机关建立高效便捷的征纳互动通道,向纳税人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减税降费服务;大数据催生智能化,可以帮助税务机关及时准确了解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的痛点、效应发挥的堵点。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打造个性化减税降费享受通道,构建智能化减税降费问题发现、效应分析和调整预测模型,提高政策享受的便利性和获得感,实现政策效应的最大化,是促进减税降费更好落地生效的重要手段。

  三、“互联网+减税降费”:高效推动政策落地

  发挥“互联网+”的综合集成和高效连接优势,推动减税降费服务和管理创新,实现传统无差别宣传辅导、面对面接触办理、低效率人工监管,向个性化精准辅导、自动化便捷享受、透明化立体监管转变,既可以降低纳税成本,又可以减轻税务机关负担,还可以更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需求和相关政策运行问题,有效促进减税降费政策精准落地。

  (一)“互联网+”精准辅导

  减税降费落地执行,首先需要广大纳税人及时、准确地掌握政策,因此高效的宣传辅导是基础。传统税收宣传辅导以税务机关无差别服务、纳税人被动接受为主,供需匹配度低导致效率和效果不佳。运用“互联网+”实现个性化、直观化和互动畅通的辅导,是提升减税降费政策辅导效率的重要方向。

  1.提供精简信息,实现辅导个性化。一方面,根据纳税人所属行业、经营范围等登记信息,税种认定、优惠备案等征管信息,分析涉税政策范围,仅向纳税人提供与其密切相关的“精简”信息,减少无关信息干扰。另一方面,注重企业不同人员角色的需求差异,为法人代表人重点解读政策的产业发展导向,为财务负责人重点开展政策要点和享受条件的细化梳理并提示涉税风险,对办税人员则侧重表证单书填报、征管系统操作应用辅导,实现精准对接需求的个性化辅导。

  2.用好新媒体平台,实现辅导直观化。一方面,将复杂的减税降费政策拆分成多个独立的要点,利用微视频、微动漫等纳税人喜欢的表现形式,简洁直观、通俗易懂地讲清政策要点,组织形成生动活泼的政策辅导资料库。另一方面,与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以及微信、抖音等常用App合作,利用相关平台覆盖广泛、推荐算法先进的优势,自动向相关人员推送播放辅导视频,实现更接地气的直观化辅导。

  3.通过人机结合,实现辅导互动畅通。纳税人办理减税降费事项中遇到问题时,及时畅通的互动支持是提升办税体验和辅导效果的关键。搭建智能解答和人工解答相结合的减税降费辅导平台,智能系统与纳税人实时互动,以减税降费政策及操作知识库为基础,通过数据整合分析解答纳税人问题。智能系统解答不能满足纳税人需求时,则交由后台税务人员解答。人工解答匹配满意度后,形成新的“问题—解答”知识,动态丰富智能系统的知识库,通过人机结合,提升互动的效率,实现政策辅导互动畅通。

  (二)“互联网+”便捷享受

  我国市场主体的无形成本偏高,纳税遵从等成本较高是重要因素。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过程中,降低企业办税成本、特别是降低因享受减税降费而增加的成本,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运用“互联网+”,打造便捷的减税降费业务办理渠道,实现减税优惠自动预填、资料切实精简和问题权威解答,可以有效降低纳税人无形成本。

  1.减税优惠自动预填,确认享受。开发应用更加智能的申报辅助系统,根据纳税人登记认定资料,开票经营数据,结合多种渠道获得的第三方信息,实现企业应当享受优惠政策的自动识别、自动计算、自动预填、自动校验,没有特殊调整事项的纳税人只需“一键确认”,系统即可自动完成纳税申报和减税降税优惠享受,有效减轻纳税人工作量。

  2.减税资料切实精简,自行留存。一方面,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切实精简资料报送,凡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只需如实填写申报表,即可享受减税降费相关政策,无须履行审批手续、提交证明。另一方面,推进数据信息电子化采集,原则上纳税人所有资料都通过网络提交,通过“数据多跑网路”,实现“纳税人少跑马路”,进一步减轻纳税人负担。

  3.减税问题权威解答,自动推送。及时解答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政策确定性服务,是纳税人的迫切需求。国家税务总局顺应纳税人期盼,明确要求由国家税务总局减税降费办公室统一收集问题并做好答复。使用技术手段,自动将国家税务总局的权威解答实时推送给各级税务机关、相关纳税人,帮助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准确掌握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具体口径,降低政策执行的随意性和风险,才能确保政策及时统一落地。

  (三)“互联网+”立体监管

  构建覆盖全面、跟踪及时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有力的监督、管理和问责体系,是落实政策的重要保障。运用“互联网+”,发挥社会多方监督、信息技术协同管理的优势,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立体透明的减税降费监管格局,可以实现减税降费严格落实的有力保障。

  1.发动多方参与,形成协同监督。建设减税降费落实情况互联网监督平台,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织行业协会代表和纳税人代表,通过平台方便地了解工作动态、开展参谋咨询、实施监督指导,形成代表性广泛的多方监督格局,实现协同监督。

  2.创新数据扫描,实现透明管理。建设以丰富的税收征管数据和第三方涉税信息为基础,以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为参照的监控扫描系统,通过指标模型实时发现优惠政策应享未享、错误享受等异常情况,并自动推送给纳税人和税收管理人员,实现透明管理。

  3.挖掘互联网信息,严格执纪问责。动态获取社交网络、微博微信、财税论坛等网络媒体中减税降费相关话题,通过技术处理,自动发现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落实减税降费过程中,借机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对纳税人反映问题推诿扯皮等违规行为,及时从快查处,严格执纪问责。

  四、“大数据×减税降费”:科技促进有感有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增强纳税人获得感是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实施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政策工具,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实现企业和就业稳定,进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是减税降费的核心目标。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突出减税有感、促进减税有效、推动减税优化。

  (一)“大数据×”减税有感

  获得感是特定群体对获得利益的主观满意程度。用好大数据,以翔实准确的数据为基础,将减税降费推动税费比率下降和经济形势向好讲清楚,将税收支撑公共服务改善讲生动,是提升纳税人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1.税费比率下降,明显减负有获得感。税费是市场主体承受的负担,落实减税降费,纳税人负担实打实减轻,自然有获得感。但市场环境导致经营压力增加、业务发展导致税费金额增长等众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纳税人主观感受。充分运用大数据,针对具体纳税人,以实际经营为基础,分别计算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前后的应纳税费金额,清楚直观地呈现税负比率下降的事实,是提高纳税人获得感的基本要求。

  2.经济形势向好,宏观改善有获得感。根据宏观经济均衡原理,税费变化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点变动,降低税费负担可以扩大需求并增加供给。通过大数据,更全面具体地展示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后,新办企业增加、企业存活变长、市场交易更活跃、就业和经济增速稳定等宏观层面积极变化,并从企业所处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景气改善,让企业切实感到经济回升,既可以提高纳税人获得感,又能促进信心提升。

  3.公共服务提升,依法纳税有获得感。社会民生水平和营商环境提升,都需要税收支撑的公共财力作保障,在突出降低税费负担有获得感的同时,需要强调依法缴纳税费有获得感。通过大数据全面生动呈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市场营商环境的改善,并以翔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建立起与税收的关联,让纳税人切实感受到作为国家的主人,通过纳税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提升获得感的重要方面。

  (二)“大数据×”评估优化

  更好发挥减税降费的效应,需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及时开展评估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深入挖掘政策执行过程大数据,准确掌握市场主体税费负担减轻情况,跟踪他们获得政府让渡的资源后,如何配置这些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影响,发现堵点问题、科学调整完善,是更好发挥政策效应的内在要求。

  1.及时分析评估,准确掌握减税降费成效和问题。一是多维量化减负成果。以企业申报和纳税数据为基础,通过纵向对比和横向关联,分析计算企业、产业链税费负担减轻实际情况,并根据需要灵活地生成分地区、行业、产业、企业和自然人等多个维度的数据报告,客观准确地掌握减税降费成果。二是追踪红利去向和作用。企业节约的税费既可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也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加强研发;自然人节约的税费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增加储蓄。利用发票、财务报表、各税种申报等税收数据,结合统计、发改委等政府部门数据和其他第三方数据,分析市场主体获得减税红利后的资源配置选择,追踪政策实施对收入、消费和投资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摸清政策落地对宏观经济的实际作用。三是发现堵点和难点。增值税税率降低后,在价格竞争和博弈下缺乏定价权的企业可能无法获得红利,部分企业可能由于进项抵扣税额减少造成税负上升,形成政策执行堵点。部分地区财力紧张,财政支出刚性大,减税降费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可能导致收支矛盾,形成政策执行难点。利用税收和财政大数据,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次,实现问题的有效追踪和准确分析。

  2.科学调整完善,促进政策效应发挥。一是精准化解堵点难点,确保政策顺畅运行。对在市场中处于弱势难以通过价格博弈获得减税红利的中小企业,在应用大数据全面测算的基础上,可通过科学安排提高起征点、增加加计扣除、加大减计收入等措施,确保税费负担合理下降。对财政基础薄弱且支出刚性大,减税导致财政收支矛盾的部分地区,可深度应用政府资产、收支大数据,全面分析减支潜能,准确掌握缺口数额,通过统筹开源措施、调整税收分成、安排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地方政府缓解财政运行困难。二是完善减税降费政策体系,进一步发挥政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可通过大数据分析,从重塑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格局、重构经济增长与转型动力的高度,对减税降费政策进行系统完善。同时,综合分析人口老龄化、数字化转型、自动化及人工智能发展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统筹推进减税降费措施优化,更好发挥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三是融入“放管服”改革大局,发挥更大“税务”作用。我国推行“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营商环境大幅提升,成为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一招。在做好减税降费的同时,应当挖掘应用税收和社会第三方大数据,创新实现银税互动缓解融资难、纳税信用促进便利办事、联合惩戒强化立体打击等目标,在降低企业无形成本和促进市场公平中,贡献更大的“税务”力量。

  “互联网+”和“大数据×”共同构成了推动减税降费落地生效的技术引擎,促进了减税降费的落地执行和科学增效。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税收信息化投资更加集约高效,税收大数据更加全面丰富,为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好减税降费工作,需要站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高度,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工具,更好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更深挖掘大数据蕴藏价值,准确掌握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困难问题,科学实施调整优化,实现政策服务更加精准有感,政策享受更加高效便捷,政策效应更加显著释放。

  作者:马永谈 杨坦 杨雷鸣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家税务总局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

  (本文为节选,原文刊发于《税务研究》2021年第2期。)


其它推荐

离婚分割共同房产,免征契税
发布时间:2021-11-12 16:05
小规模纳税人差额征税申报解析
发布时间:2021-11-10 18:10
个人出租不动产应交哪些税
发布时间:2021-11-04 13:53
旅游公司票务代订涉税探讨
发布时间:2021-11-02 14:57
回迁房应按正常销售确认收入
发布时间:2021-11-02 14:55
挂靠开票≠虚开发票
发布时间:2021-11-02 11:10
自然人以专利技术入股涉及何税?
发布时间:2021-10-28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