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岗位工作5年,真的受够了”,怎么寻求突破?

衡天财务 发布于2020-05-13 08:30 阅读数 10853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 湘萍,找邦企头条经授权发布。

读者A:

工作两年了,想内部换岗,看到应聘简历却无法对号入座。

回忆自己做的最有成就的事情,处理过的复杂敏感的人际关系,遇到的最困难的专业技术问题……

反思这两年,一直在按部就班地工作,也不曾间断地学习,想要提升自己,但效果效率都大不如上学时候。

读者B:

5年了,一直在基层岗位,真的觉得够了,但是我到底要怎么才能走出这个问题圈?

这是“领英诊所”第四期的用户来信。

这次,我们同时选择两位读者的困惑来解答,因为ta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职场路上,被卡住了。

第一位朋友想换岗,回头望去却没有一样东西拿得出手。第二位朋友身陷怪圈却连问题在哪儿都找不到。

面对需要改变的现状,一位朋友不得要领,一位朋友毫无头绪。

有太多人面临相似的困境:进入职场,朝九晚五,按部就班,一没有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在职场中学习和提升自己,三没有自我反思反而觉得职场不公。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要如何迅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争取日后更大的选择权。

认清企业需求,构建自己的“人设”

应聘时我们都会遇到第一位读者遇到的问题。

面试官经常会问求职者:你觉得你过往工作中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处理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成就!棘手!

如果还用字面意义理解这些问题,那恐怕你会永远觉得自己的经历不值一提,过去两年毫无建树。

毕竟,很少有人工作两年就真的有什么金光闪闪的成就,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做的都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最可以被轻松替代的部分。

你觉得企业会不知道么?他们自然知道!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问呢?

他们多半是想从你回答的过程中发现你的“人设”,然后看你的“人设“是否匹配目标岗位。

这时你可能会问了,现如今“人设”难道不是一个贬义词么?因为它随时会崩!

可我要说,职场就是一个寻找“人设”,构建“人设”,升华“人设”,最后才淡化“人设”的过程!

“人设”代表了你的核心竞争力,你的价值偏好和你的不可替代。同时,“人设”也可以看出你是否能够在职场中合格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所以,在回答这种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清楚自己表里如一的“人设”。

接下来,我们不妨从以下“十个雇主最希望的品质”中挑选一两个最贴合自己的,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质,来打造独属于你一个“人设”,在面试时凸显自己的“人设”对目标岗位的助力。

“沟通技巧,正直诚实,适应性,毅力和坚持,和谐力,忠诚度,解决问题能力,迅速学习能力,自我驱动力,抗压力。”

比如,你可以是“具有超强解决问题能力和抗压力的销售小能手”,还可以是“具有很强沟通能力及和谐力的团队润滑剂”,再或者可以是“具备迅速学习能力且可以坚持做好一件事的技术小达人”。

之后,便可以用STAR模型(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描述你的“人设”如何在这件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让企业已经可以脑补出你未来会对他们有什么样的贡献了!

我们来看看马云2012年在《赢在中国》做评委的时候,曾用STAR模型讲述自己第一次创业经历:

交代情景:时间,背景,面临的环境。

“我自己创业过好多公司,第一家公司是1992年,是做海博翻译社。因为我学英文,很多人叫我去做翻译,我没时间我可以把它介绍给我的老师和同事去做。”

交代任务:当时情景下的责任和要达到的目标。

“成立这个翻译社的时候,一定要有好的门脸,一个月的房租就是1600元钱,而我们的注册资本大概就3000元人民币。”

“我们满怀信心,想法很好,但一个月的营业额大概不到600元,第二个月更惨,第三个月很难活下去……”

交代行动:细致描述自己采取了什么行动。

“第四个月我们发现卖礼品可以赚点钱,至少可以付掉房租,所以我就坐火车从杭州到义务小商品市场去进货,我们把海博翻译社一切为二,一半留作翻译社,一半留作开礼品店。”

交代结果:描述行动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同时升华这个结果证明的个人特质。

“然后有同事跟我讲,干脆你就开礼品店,也许我们将来成立一个礼品公司。”

“这是一个很大的抉择,我们问自己这个问题:当时成立海博翻译社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解决市场需求?”

“我个人认为:我们是为了解决老师和市场上的需求。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做翻译社。”

一段话下来,虽然是讲述了一次失败的创业经验,但马云这个有毅力,能坚持,且具备灵活解决问题的经济头脑的创业者“人设”已跃然纸上。

职场学习,万不可一味纸上谈兵

很多职场朋友的学习习惯还停留在校园里那种从书本中学习,从考试中自high,从deadline中获取生产力的状态。

就拿我的前同事小B来说,ta一直在准备一个较难的资格考试,经常“学习”到比较晚,有时白天工作时间也会看书,甚至为了通过考试不顾领导脸色请假三个月脱产复习,为此影响了很多工作。

可她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因为她终于在第三年才考取了资格证书就有了质的飞跃。反而,她在工作中经常推脱任务,号称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考试。

长此以往,她的“人设”就变成了“不务正业的书呆子”,没有领导再愿意重用她。

其实,她完全可以在几个大项目中把专业问题和政策法规研究透彻,为部门领导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同时跟相关行业的人员互通有无,为领导决策贡献一己之力,而不是闭门读书,痛失机会。

让我们来用以下几个问题来检视一下你的职场学习力:

  • 你有没有主动将自己的工作延展并在每次任务中都有所成长?

  • 你有没有主动去接触新的领域从而拓宽自己的技能边界?

  • 你有没有从同事或者领导身上学到东西?

  • 你有没有拓宽自己的交际范围并从其他行业的朋友那里获取新鲜的讯息?

  • 你有没有刻意寻找和养护自己的职涯导师?

  • 你有没有分享你的所学并借此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 你有没有尝试加入一些专业的组织并尝试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如果你的回答包含三次以上“没有”,那么你可能就属于并不知道如何在职场中学习才能真的做到提升自己的类型。

接下来,就让自己从尝试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变成”有“开始”努力吧。

职场学习首要阵地,是在你目前的岗位上,在你从事的行业里,是通过在实战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展自己的技能边界,来升级自己的职场生态圈。

这是一个先有点,后有线,最后连成面的过程。

一口气吃成的胖子,总是最先被撑死。

抱怨是本性,自我反思才是能力

总能听人抱怨:职场也是是“战场”也是“坑场”,大坑小坑落玉盘,可谓是各有各的坑法。

世界上的确不存在完美的公司,也不存在完美的职位,只有不断自我反思才有可能完美避开这些坑。

如果你发现自己一直在坑里没出来过,像第二位读者朋友一样做了五年基层岗位而对未来毫无头绪,那么恐怕是时候学习一些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的技能了。

1、知道自己是谁。

知道自己是谁,就是要了解作为人,这一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是如何运转的。我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内驱力是什么? 态度是什么?如何做决策?为什么我们像现在这样活着?

2、 知道自己要什么。

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是要明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技能,在什么赛道上竞争,从而得到什么。

在这里,得到什么是最后的结果,而想要得到什么结果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3、做下一件正确的事情。

根据以上两点自我反思的结果,制定可行的计划去填补你是谁和你要什么两者之间的因为距离产生的缝隙。然后认真做好计划中下一件要做的事情就好了。

想要做好以上1、2、3,可以试试这个办法:

以行业平均水平为参考,画一张理想状态下的职涯发展阶梯图,以3-5年为一个单位,标注出每一个阶段应该掌握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事情,积累什么项目经验,认识什么人,达到什么职位。

然后再画出现实中的职涯发展曲线图,看看哪里走了弯路,缺失了什么技能,漏掉了什么项目,还有哪些人脉没有累积。同时,也可以看看哪个阶段超出了行业均值,有哪些额外的收获。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你一定要按照阶梯图去发展,而是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进行一个自我整理和自我反思,同时也更好的了解行业需求。

当你更深刻且具体地意识到自己和行业需求的差距,就会更少地抱怨,更多地成长。

由于这是你自我反思所得到的结论,它的效力往往要比职场秘籍或者成功学书上来的强。

最后,希望所有感觉在职场中被卡住的你们,都能活出“人设”,学会如何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最后冲破困境,勇往直前。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湘萍。具有10+年500强企业人力资源从业经验,"VUCA职业咨询"创始人。微信公众号VUCA 职业咨询(id: VUCAcareerconsulting)。

本文内容转摘自互联网,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违规或侵权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本站主编18965174262(同微信),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