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0
原创
0
访问
0

巴菲特错过了一个时代

发布于2020-02-25 15:55

图虫创意-478619627881758991.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找邦企头条专栏接招,作者方浩。

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致股东信》又来了。

如往常一样,股神顺带把过去一年的公司业绩也公布了,虽然去年第四季度用22亿美元回购股份创单季新高,但在一些关键数据上表现并不让人满意。

过去一年,伯克希尔每股账面价值的增幅是11%,远远落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31.5%的增幅。跑输大盘,是过去一年伯克希尔的最大败笔。

除此之外,巴菲特和芒格最爱的《巴伦周刊》发表文章称,今年的致股东信带给股东的是“三重失望”:1、回购规模低于股东预期;2、缺少大象级收购标的;3、股神的表态让人看不到信心。

很多人依旧相信巴菲特的长期主义仍然work,比如过去半个世纪伯克希尔的平均回报率遥遥领先标普指数。1965年至2012年,伯克希尔的每股账面价值年回报率是19.7%,标普500指数(包括分红)的年回报率是9.4%。

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过去十年伯克希尔的整体回报是低于标普500的。换句话说,不仅去年,过去十年伯克希尔都是跑输大盘的。

在巴菲特的投资原则里,有几个关键词不得不提:价值投资、长期主义、不懂不投……

很遗憾,过去十年大盘的走势不在股神的射程之内:以FAANG为代表的新经济成长股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巴老所坚守的价值投资就像一位优质大龄剩女,宁可错过,不愿爱错。

回顾伯克希尔历史上的代表作,主要遍布于保险、媒体、零售、银行等传统行业,因为它们符合巴菲特挑选企业的一个重要前提:经营业绩要经受数十年的市场考验。

而像亚马逊、谷歌、Facebook这些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增长的互联网公司,显然不是巴菲特的菜。很长一段时间,伯克希尔对科技公司连正眼看都不看一眼。

在目前伯克希尔重仓前十的公司中,只有苹果一家科技公司,其它九家全是传统行业。但有意思的是,过去三年给伯克希尔带来最大投资收益的股票,恰恰是苹果。

截至2019年底,伯克希尔合计持有市值为2480.27亿美元的股票,购入成本为1103.4亿美元,账面盈利1376.87亿美元。其中苹果贡献的盈利达到384亿美元,约占总盈利的三分之一。

2016年,伯克希尔第一次买入苹果股票时,后者刚好成立40周年,应该是勉强符合巴菲特关于“企业必须有持续经营历史”的原则,但苹果带来的快速收益,让伯克希尔又于2019年悄悄买入成立不到30年的亚马逊的股票,尽管比例很小。

3年净赚近400亿美金,苹果一役几乎创造了伯克希尔的一个历史纪录。通过长期持有、实现复利增长的法则好像在苹果身上失效了。当然,在巴菲特眼中苹果可能更像一家消费品公司,但不可否认,股神被震撼了。

巴菲特之所以一直以来对科技行业不感冒,一个原因是他不相信互联网这类科技行业会改变人们喝汽水、做储蓄、逛市场的古老习惯。

但互联网会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购买商品的方式、社会交往的方式……这些方式本质上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行业是新的,被满足的需求却是古老的。

巴菲特选择标的时最看重的就是企业的护城河,但他认为科技公司的护城河都不够宽,因为技术迭代太快,每一家公司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性。不像传统行业,比如伯克希尔十大重仓股中,有六家都是美国百年老字号的金融机构(银行),谁要新成立一家银行并迅速崛起简直不可能。百年老店的护城河是无形的口碑和信誉。

巴菲特要找的,是那些有着长期经营历史但价格暂时低于价值的企业。这与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成长逻辑是完全相反的,因为在实现垄断效应之前,互联网公司都是价格高于价值的。

互联网公司讲究的是赢家通吃,比如社交网络、搜索、电商等基础网络服务,都是一家独大。而为了实现一家独大,则需要持续地融资、烧钱,进而获取流量、人才,最终通过规模效应、垄断效应建立护城河。

而传统行业很难一家独大,即使做到全球品牌,也都至少有一个对手,比如肯德基VS麦当劳、可口可乐VS百事可乐、美国银行VS富国银行VS花旗银行、沃尔玛VS乐购VS好市多VS家乐福……

这就意味着,传统行业做不到绝对意义上的垄断,只能做到相对意义上的垄断,而相对垄断的一个结果就是价格与价值的动态失衡。对于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每一次动态失衡都是发现宝贝的大好时机。

而互联网公司在实现绝对垄断之后,垄断的不仅是市场份额,还有人才、专利、资本、品牌等等,其稳定性并不亚于传统行业。美国市值最高的几家科技公司(FAANG)过去十年基本是轮流坐庄。虽然各自地盘不尽相同,但如果把它们看作一个板块,就像传统行业里的银行、零售、快销品,其实也会呈现动态失衡的问题。但是巴菲特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就是不碰。

去年,巴菲特和芒格不得不承认,当初没买谷歌的股票是“自己搞砸了”,后悔不已。但是现在科技股都处于历史高位,再想出手价格又都很高了。

《巴伦周刊》说伯克希尔没有大象级的收购,其实大象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合适的价格。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找邦企头条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找邦企头条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