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0
原创
0
访问
0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发布于2020-02-14 08:06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娱观察”(ID:wldygc2016),作者 吴丽仟,找邦企头条经授权转载。

2020年,“活下去”成为各大公司唯一目标。

毫不夸张地说,年前完成回款的,简直胜利大逃亡。

财大气粗的要么靠余粮撑要么贷款,小门小户的要么转型要么关门。

在综艺圈,各大平台不少项目都在延缓或另寻出路。像《青你2》《以团2》都暂停录制,《歌手·当打之年》则启动了云录制。

绝大多数人都在云办公或观望之际,网娱君发现一位头部综艺制片人,做过6年《最强大脑》的制片人桑洁却在“逆市创业”。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2月10日,是他们公司开业的第一天。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桑洁新公司外景图,位于南京某创业园,看起来春意盎然

如果不是疫情,他们本该在2月4日开业的,她甚至在朋友圈众筹了体温计(额头喷枪),“没有这些都不让开业”。

开工这几天,她计划与合伙人——《最强大脑》的科学总顾问刘嘉教授,策划一系列疫情下的心理防御的短视频。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我们问了她,为什么偏偏选这个时候?

此时放弃长综艺这个赛道,进攻教育类短视频,胜算几何?

在各大公司生死竞速的当下,我们与桑洁展开了一段深度对话。

以下是桑洁的自述:

一直埋头做事,难得抬头看天

我做了6季《最强大脑》,倾注了太多个人情感,就好像养大一个6岁的孩子。试问,妈妈怎么会狠心离开孩子呢?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2019年是一个转折点。

我在做《最强大脑》第六季时遇到了比较大的波折,“热搜事件”于我个人心态上是一个冲击,让我真正停下脚步去思索: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做什么样的产品?行业环境是什么样了?进步空间在哪里?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以前一直埋头做事,难得抬头看天。

我的生活的半径很小,就像一个活在玻璃罩子里的人,也像一个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根本和真正的市场是隔绝的。

如果说2018年内容制作进入低利润时代,那么2019开始就是“微利”时代了。未来主打两类,一类大平台主导的大项目,一类客户定制。

危机从来不是此刻才发生,这次黑天鹅事件让危机来的更快了、辐射面更广了。危机之下,大公司财大气粗或许可以撑一撑,最多降薪裁员,最受影响的是本身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下游的公司。

据我观察,以后低成本、去中心化、拼团将会成为制作公司的主流趋势,做刚需、做垂直、做专业,方为出路。做长综艺出身,讲故事是我的核心竞争力。2020年也有几个定制类综艺在谈着,但受这次疫情的影响,我们接下来会先把短视频作为主攻方向。

做好教育类综艺最好的公司

创业这件事,筹备了半年有余。

也是基于上述市场判断,2019年5月,我下决心创业。

6月,开始付诸行动:找方向,找钱,找人,找项目。

方向是最重要的。方向不对,就是白忙;有了方向,就要搭建团队,做预算,找投资,确定项目等等。

在我“赋闲”的半年里,我自己写了很多方案,算是给了多年从业经验一个出口,那种“心流”的专注体验挺棒的。

团队搭建很重要,尤其是创始团队,有些人一开始感觉不对那就一定不能合作,没有合适的人再急也绝不能匆忙开张。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图为 原《最强大脑》团队的工作照

目前,7个人的团队,有《最强大脑》核心成员,大家共事多年,对彼此的能力和人品很了解,人心齐,干劲足。也有新加入的,因为看好这个创业方向聚在一起。我们公司群取名为—— “皮包公司7个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70后到95后不等,有理工科、文科、艺术类,从前期策划到剪辑包装还有商务对接,完成了一个小闭环。

很多人问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坦白说,我要做一个专注于教育类综艺的头部内容公司。

之所以要做教育类综艺,因为《最强大脑》就是教育类综艺的最好代表作,我为什么不从自己擅长的方面着手呢?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另一方面,教育类的内容既是市场稀缺,又是能对大家真正有帮助的有意义的东西,我为什么不继续做呢?

想明白后,我也明确了要在大流量里做小切口,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目标很简单。我希望以后提起教育类综艺的公司,大家第一时间能想到我们,就像说起音乐类节目就想起灿星一样。

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原本我们要在教育类综艺和短视频两方面共同发力。但受疫情影响,我们现阶段重点发力短视频。比惶惶不可终日的等待,被动等待市场复苏,倒不如先做我们能做的事情,全身心专注于眼前。这几天,我们早就开启了云办公,我和《最强大脑》的科学总顾问刘嘉教授,也在做一系列疫情之下的心理防御的短视频了。

目前储备的钱能让公司活1年

我应该是所有头部综艺人中,第一个放弃长综艺,转攻短视频的。也有很多人怀疑,做大综艺出身,能做好短视频吗?

这个问题,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

一开始我是心虚的。

短视频是一个百舸争流,英雄不问出处的行业,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并不因为你做过现象级节目就有了什么buff。

我去湖南娱乐频道学习,人也是传统电视人,进入短视频行业也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做适应和调整。

他们说这叫“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但在深入调研后,我觉得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长视频还是短视频,其要义都在于如何用画面讲故事。

这事我已经干了16年!

只是在不同的时代需要的外包装不一样罢了。

做大综艺讲的是精细化分工,工业流水线生产,前期不管后期,后期不管舞台,舞台不管选手,各人做好自己的岗位就行了。

短视频对单体作战能力要求极高,从写到拍到剪辑上传,可能就1个人,最多3个人完成。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是全能型选手,我和团队开玩笑:就好像做国宴的去摆路边摊了,是降维打击还是水土不服,先做了再说。

大综艺和短视频成本体量差距巨大,就像大象和麻雀的差别。

大综艺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你越靠近产业上游,就越有竞争力。但做大综艺是没有试错空间的,一个项目砸了可能这个公司就不在了。

相比之下,做短视频的财务压力远小于大综艺。考虑到我们目前的团队力量、资金储备,以短视频为起点创业反而是最实际的。

眼下,我们资金还比较充裕,刚好能覆盖人力成本和房租,至少能保障公司1年的生存。

我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据我所知,南京有900多家mcn。

但我把竞争看得很淡。把活从0做到1,反复试错、快速迭代更重要。

都说以前做惯了大综艺的人,很难一下马上转变思路。

好在,我们没什么包袱。这半年学会最多的就是能屈能伸。

我们是介于金汤勺和白手起家之间的。我的过往经历能给我争取到资金和资源,但这些优势能持续多久,要看真正的市场反馈。

如果带着现成的项目和资金出来,人就会懒,会像温水煮青蛙失去斗志。如果一无所有只凭一腔热情,就会时常陷入焦虑。

我们现在这种吃不饱也饿不死的状态,挺好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春节,泛科普视频自媒体“回形针paperclip”的成功向市场证明,视频内容不在长短,而在你输出的内容成色。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做短视频对我们制作公司来说,是可以沉淀为自己的品牌的,而为平台代工长视频,品牌归属是属于平台的。就是亲生的和代孕的区别。

做内容一定要做时间的朋友和空间的朋友

我一直都说,做内容要做时间的朋友和空间的朋友。

时间的朋友,就是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空间的朋友,就是专注、聚焦、深耕,你做的内容要打上你的tag。

我不做全能,也不做低价值代工,我要做的是在既定赛道里深耕。

在做综艺之前,我做了6年社会新闻记者。每天18:00直播,这6年的工作经验相当于别人的10年,对我单兵作战能力的提高极大。

我们新闻机房门口贴着一张“军规”,有句话我至今都记得:每一句解说不得超过15个字,因为这是人对信息接受的极限。

新闻讲究的是短平快,要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有时候看到一些卖的很好的短视频教材,我就哑然失笑,这不就是我们最基础的专业训练吗?这也能卖钱?

不做记者后,从2010年开始,我做了10年的综艺节目,以前做《非诚勿扰》,每周都要去面试选手。

我算了一下,我一年大概要和来自各行各业的5、6千人面对面说话,由此训练出了一种专业直觉,一个人能不能上节目、上节目大概什么效果、在人物关系中充当什么角色,基本和他聊三句话就有数了。我真的觉得我们行业不要过分迷信“年轻”,有些专业素质是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和积累的,这是岁月赋予我们的最大的礼物。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我们公司最牛的长项之一就是在选手的挑选和甄别上,2019年《最强大脑》100个选手加《高能玩家》18个选手的工作量,而我们的选管组只有8个人,没有多年的训练是做不到这么高效的。

你也不得不承认,现象级节目带给你的视野和机会是小节目无法企及的,就好比“清北交复”和普通本科的差距,所以我非常感恩能遇到《最强大脑》这个节目。

目前的行业形态是,有客户才有节目,没有客户没法为你的梦想买单。电视台和制作公司现在花钱都很谨慎,不会随随便便上新项目,以后我们能看到的大节目一定是平台行为,而不是凭借一个制作公司拿着方案就能完成的,除非你自带客户。还是那句话,我之所以选择短视频,是因为这是一个对于平台和客户依赖最小的内容制造模式。

我反问过自己,当平台附加在你身上的光环褪去,你还能做什么呢?如果有一天我在综艺圈没饭吃了,我还可以去跑新闻,去写公号。

我相信我干的不会差。简言之,我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刚需能力。

还是拿回形针举例,它看似一夜爆红,但这一夜之前,他们做了2年多的积累。而这次的出圈,我们也很乐意看到,它把长视频和短视频最后的壁垒打破了:影响力和长尾效应。

以前我们认为,长视频是作品,短视频只是边角料和快餐,但现在短视频也在向精品化的方向升级,我相信随着一些专业队的下场,可能会把短视频带入2.0时代。

与其出产一些垃圾长综艺,还不如好好耕植垂直类短视频。相信这也会对客户的投放产生影响,资本将更多的倾斜短视频领域。

至于给自己的Kpi?先活着吧, Flag立多了不好,姑且见招拆招。

写给2020年初春的一段话

这段蛰伏期是我人生的一次“悠长假期”,当个人的际遇和时代的车轮裹挟在一起的时候,特别能产生一种大时代下的无力感。

我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常说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运气比实力重要,现在依然秉持这个观点。

很多人觉得前几年是创业的黄金时期。当时我曾拒绝过投资人的橄榄枝,但错过就错过,我不后悔。

疫情之下,我为什么还敢创业?

在我看来,创业并不存在“将将好”的时机。每一年都有新风口产生也有旧事物消亡,哪一年算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呢?

有一句话我很认同: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以及现在。

至于大危局下能够诞生什么新机会?又会把哪些新贵送上潮头?

我从业16年了,从2g时代到5g时代,从对编机到线编机到手机剪辑,从台综起飞到网综爆发再到短视频井喷,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所以还能怎么样呢?

好好活着,拥抱大时代吧!